国家邮政

地方邮政

世界邮政

快递资讯

物流资讯

集邮资讯

快递资讯

当好科技创新排头兵

发布时间:2017-08-16  作者:   浏览量:32

  最近,华中(武汉)速递陆路邮件处理中心来了一群“怪人”,它们统一穿着橙色服装,头顶黑色帽子,忙碌地穿梭于钢平台上,跳着独特的舞步,把一件件又大又重的邮件投递到相应格口。它们个头小可是力气却很大,几十公斤的邮件抬起来就走;它们长得微胖,速度却很快,跑个几十公里心不跳气不喘。它们就是邮政科学研究规划院的创新产品——最新配备到武汉邮政速递的AGV分拣机器人。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中国邮政的改革发展进程中,邮科院一直扮演着科技创新排头兵的角色。“近年来,邮科院落实集团公司‘一体两翼’经营发展战略和‘信息化引领的科技兴邮’战略,结出了累累硕果,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丕征在今年4月调研时对邮科院创新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企业“智库” 智力支撑

  2015年初,集团公司决定对19个一级邮区中心局进行工艺流水化改造,首次大批量配置安装双层包分机,工作量大、时间短、任务重,艰巨的设计任务就这样落在了邮科院设计中心的肩上。

  邮件从传送皮带落到对应的邮袋,需要通过螺旋滑槽,它是邮件处理流程的关键环节。就是这个看似简单的滑槽,却是此次双层包分机设计的难点之一。双层包分机的高度、高差,直发和非直发格口的落格形式,不同场地柱网情况下格口的通用性……任何一个参数都会影响滑槽的设计参数。面对这样一个专业难度高、工作强度大的“硬骨头”,设计中心魏俊荣、孟硕和朱晓忠等专家根据十几家生产单位的不同场地情况,反复验算各种滑槽设计的可行性。

  最终,在经历了4个月、40余版的方案设计后,符合生产场地实际的螺旋滑槽结构和参数终于“出炉”。设计中心用8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最快也要3年的双层包分机的设计研发工作。2015年“双11”前,19个一级邮区中心局的双层包分机全部投产使用,经受住了“双11”爆发式邮件量的严苛检验。

  近3年来,邮科院软科学中心非常忙碌,27项前瞻性自主研究课题中23项已经完成,4项课题在研,可谓硕果累累。这27个课题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和中国邮政的发展步伐,涉及国家政策解读、企业发展战略与目标、邮政代理金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邮政实体网点转型、投递网组划与运营、大数据应用等邮政生产管理的方方面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是科研单位,邮科院还将自身定位为支撑邮政企业快速发展的“智库”,为中国邮政提供长远的战略规划和决策方案。

  《“世界一流邮政企业”内涵研究》是响应集团公司提出“建成世界一流邮政企业”目标而进行的前瞻性研究。项目研究历时4个月,参与人员达十几人,每隔一周或两周,软科学中心就会召开一次研讨会,大家不断分享信息,修正研究思路与内容,他们聚焦国内外几十个500强优秀企业和十几个先进的国外邮政企业的发展历程,跟踪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通过聚类分析,挖掘出了企业的成功要素,构建了世界一流邮政企业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对标,提出中国邮政的不足和发展目标。

  如今,一批批邮政软科学研究领域的新生力量不断成长,研究课题也与邮政生产一线的距离越来越近,大量研究成果更是获得了集团公司的肯定。

  《“世界一流邮政企业”内涵研究 》获得了集团公司评选的2016年度邮政科学进步三等奖;《邮政投递终端对外开放研究》坚持共享开放的理念,提出了邮政投递终端对外开放的经营策略,构建了终端接入定价模型,获得了集团公司组织的邮政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物流装备  超前创新

  2016年1月13日,邮科院提出,要设计研发市场上速度最快的分拣机,并将它命名为“新型超高速分拣机”。“要做就做最好的,要做就做最先进的,因为这是中国邮政作为‘国家队’的科研攻关能力的体现。” 邮科院副院长黄康在组织物流分拣机研发人员召开的会议上提出要求。

  带着“新型超高速分拣机”的梦想,邮科院物流系统集成公司研发小组开始了深入考察和研究,可既没有可参考的先例,也没有成熟的数据,研发小组面对的问题困难重重。目前,邮科院设计的分拣机运行速度为2.5m/s,其实这个速度已是行业领先水平,但新分拣机要提升到4m/s以上,别看这1.5m的差距,带来的难度却是全方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转弯段的设计。4m/s以上的运行速度,随着主线速度提高,必然会遇到包裹甩出的问题。研发小组成员蔡宏、王志明、代铁山、刘磊、张瀚在思想的激烈碰撞下,最终确定在轨道上通过增加一定的角度克服离心力。

  第一个问题刚解决,第二个棘手的难题又横在了研发小组的面前——噪音。72分贝是分拣行业中要求的硬性指标,如果超过这个音量,将对生产人员造成极大的伤害。当“新型超高速分拣机”第一次以4m/s的速度运行时,噪音计上88分贝的数值却令所有人大吃一惊。决不能对生产人员造成伤害,抱着这个决心,研发小组开始对每个细节逐一优化:加固门架、优化轨道、完善分拣小车结构……最终,“新型超高速分拣机”的噪音被控制在了72分贝以内。

  对标先进 技以自强

  物流系统集成公司项目经理王长春这段时间一直在忙着一个重要的项目——由邮科院承担的某民营快递公司华北航空枢纽扁平件分拣系统改造项目,同时他也承担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在服务中学习,把甲方的运营管理、工艺设计、技术创新经验学过来。

  该公司华北航空枢纽主要负责华北区的快件集散中转,但随着业务快速发展,现有设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急需一套占地面积小、生产效率高的扁平件分拣设备,邮科院自主研发的扁平件分拣机正是最适合的设备。

  “邮科院是中国邮政的科研单位,而民营快递公司是竞争对手,咱们的技术怎么能给对手用……”当该民营快递公司向邮科院表达合作意向的时候,不同的声音出现了。“民营快递这几年快速发展,与其技术创新、管理水平高有很大关系。没有舍哪有得,经过讨论,我们认为拒绝合作非但不能影响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反而会使我们失去了解、学习和掌握先进管理思想、工艺流程、技术创新的机会,所以我们决定合作。”邮科院原院长邢力说。

  在项目建设阶段,民营快递公司提出了一系列过去邮政企业未考虑过的需求。比如过去邮政的扁平件分拣机大都是单面扫码识读,要求邮件要顺头顺面摆放,不仅效率低,操作强度也很大。民营快递公司提出邮件不分面摆放即可直接分拣的需求,扁平件双面扫码识读系统由此被开发出来,供件效率大大提高,工作强度明显降低。

  SCADA系统负责监控扁平件分拣机的所有设备系统的状态,该系统是高级工程师徐长斌、李志锋根据民营快递公司提出的“系统操作员要能一目了然地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需求,对原设备后台管理系统升级而形成的新系统。“新系统实现了处理中心的生产控制、设备监控、数据统计、表单打印和设备维护、检修等工作,功能更强大、更完善。这些需求是我们原来没有想到的,这次合作让我们学到了民营快递企业在管理、运营、设计和研发方面的很多独到之处,我们也已经将这些用在了邮政自己的项目中。”王长春说。

  敢想敢闯  先人一步

  对未来应用和技术发展有超强的洞察力,这是一个科研机构所必需的基本素质。“早在2002年,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我们就觉察到未来‘最后一公里’必将成为快递行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当时,我们开启了智能包裹柜及相关系统的研发工作,设计引进了当时中国第一台智能包裹柜。但由于受互联网及电子商务泡沫破碎的影响,‘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没有很快显现,智能包裹柜也就没有投入使用。”邮科院终端设备分公司负责人说。

  2011年,随着互联网购物的迅猛发展,邮科院重启智能包裹柜的研发工作。有了之前的基础,这次,邮科院结合中国市场特色于2012年完全自主设计研发出了智能包裹柜,并在邮政内部试用中取得了成功。客户填写收件地址时只需填写智能包裹柜地址,不用担心隐私会被泄露,取件也不用担心是否方便接收;投递员投递时直接使用智能包裹柜“批量”投递,效率极大提高,其应用安全性和便利性得到了客户和投递员的一致好评。此项研究得到了国家邮政局的关注,受其委托,2013年6月,邮科院起草编制了《智能快件箱》行业标准,并于当年10月正式发布,这也是行业标准史上首个以标准引导和促进新技术在行业应用的案例。

  如今,智能包裹柜应用已非常普遍,生产制造企业众多,同质化现象严重。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去年底,终端设备分公司把目光瞄准了智能包裹柜的下一个需求点——生鲜和保温。目前,新型智能包裹柜已经完成了市场和客户需求调研,进入研发阶段,准备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制冷和保温及加热功能,并增加物品寄放、自助洗衣等社区服务功能。

 

  敢想敢干  有胆有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开放,才能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提升效率的“放大器”、提升品牌形象的“闪光点”、探索新趋势的“探照灯”和开辟赢利新模式的“掘金机”。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仅去年,邮科院就投入了2400万元用于科研,这体现了邮科院破釜沉舟的决心。但仅有胆魄是不够的,研发超行业水平分拣机、早10年意识到智能包裹柜的“火暴”,这些都证明了邮科院对未来应用和技术发展的敏锐洞察力。作为一个科研单位,邮科院没有将自己仅局限在中国邮政这个圈子里,他们不断对标行业领先企业,汲取经验,超越自我;他们坚持问题导向,瞄准痛点寻找研发切入点,努力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敢想敢干加之有胆有谋,邮科院的探索实践为邮政人的创新输入了密码。

© 2007-2020 邮费网版权所有,pfee.cn  冀ICP备07017673号

冀公网安备 13030202001004号